蓝天保卫战并无“收官说”
刘世明
从2013年至今,我国以PM2.5为主要目标的大气污染治理已经走过5年时间,今年进入攻坚期。
5年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的好转是有目共睹的。除了公众直观感受之外,官方的统计数据中也反映出近年来的治霾成就。
2016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时89.5微克/立方米的水平,下降了18.4。山东PM2.5平均浓度为66微克/立方米,是该区域空气质量较好地区。河北平均浓度为70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35.2,已经超过“大气十条”的目标要求。天津年均浓度69微克/立方米,在该地区处于中等水平。
近日,环保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下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今年的工作进度将直接决定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收官战的成败。
近年来的治霾历程是与能源系统的优化调整融为一体的。从2013年至今,我国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用能方式都实现了显著进步。
2013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为65.7,到2016年比重降至62.6。根据规划,到2020年,将进一步降至58以下。具体到京津冀地区,2013年,河北省煤炭消费占比高达88.69,到2015年已经降至86.55。2015年当年降低幅度就有2个百分点,凸显了当年该省控煤政策加码力度。
北京煤炭消费占比降幅更加明显,从2013年的23.3降至2015年的13.7,两年降幅高达10个百分点。如今,北京全年煤炭消费总量已不足1000万吨。
与京津冀地区相比,山东的煤炭消费占比近年来变化不大,始终徘徊于79~80之间,凸显了山东能源转型的艰难,但这并未影响山东成为该地区空气质量较好的区域。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治霾之路终结,相反,这场蓝天保卫战仅仅攻下了个山头,并无“收官”一说。相信很多人都仍对刚刚过去的冬季雾霾心有余悸,现实距离公众享受清新干净空气的愿望还比较遥远。
这是一场持久战,未来还有更多的难题有待攻克。
首先,困扰公众多年的雾霾成因仍不是很清晰。5年来,“天然气加剧雾霾”等似是而非的名词不时出现在公众面前,混淆视听。此前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公布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区的雾霾成因,但是各种因素在雾霾形成中的 “贡献比”,以及导致雾霾形成的机理并没有系统而权威的理论,仍是未来需要加大基础研究的领域。
其次,治理雾霾需要进一步与我国能源结构和利用方式的调整协调统一。我国能源结构和用能方式不调整到位,雾霾问题很难根除。诚然,能源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河北、山东等地区的煤炭消费占比仍然高达80以上,煤炭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将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治霾要实现终的胜利,需要各方协力,助推我国能源革命早日成功。
再次,如何让治霾措施真正成为行业和公众的自觉,不打折扣地践行到位,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蓝天保卫战,说到底是一场人民战争,需要每个人参与。而雾霾的形成又与每个人的行为方式有密切联系。对于行业以及企业的违法行为,要将监督和问责执行到位,提高其违法的成本。相关行业要自觉执行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也需要每一个从业者共同努力。
蓝天保卫战,任仍重,路仍远。但是只要全社会不懈努力,蓝天必定会一年比一年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