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峰会在5月14、15日于北京召开,这一宏大的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万众瞩目的焦点。纵观“一带一路”所涉及到的诸多行业领域,能源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加强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月12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源合作愿景与行动》,为 “一带一路”中的能源行业指出了一系列发展方向。通过对这一政策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中国能源行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布局,将会主要以四个阶段来逐渐推进,具体包括:

阶段,能源政策的互通。借助一带一路峰会与高层互访对话之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主管部门将会进行密切沟通,增强双方在能源政策上的协调性与联动性,从而为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第二阶段,能源金融的互通。兵马出动,需粮草先行。在达成基本共识之后,金融机构需要为能源建设提供良好的后勤支持,随着海外能源设施投资吸引力的增强,在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专项金融机构的牵头下,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积极性将有所提高。
第三阶段:能源设施的互通。借助筹集到的资金,中国将会在沿线国家修建电力、油气、热力等一系列与东道国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能源设施,改善当地的工作生活条件,从中提高自身声望,同时实现民心互通。
第四阶段,能源贸易的互通。通过前期打下的一系列基础,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更为密切,有望将其发展成为能源领域新的贸易伙伴,借助这部分的外汇收入,来改善货币供应结构,从而稳定国内的经济金融形势。
能源政策互通:能源智库迎较大发展机遇
事实上,中国能源企业在海外投资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尤其是自2013年“一带一路”概念提出后,中国能源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力度更是呈现逐年加大之势,但由于一系列因素,一些中国能源企业始终是摸着石头过河,导致走了不少弯路。究其深层原因,比较重要的一点是中外能源行业主管部门在政策的制定上协调性不高。由此可见,能源政策的互通,对改善中国能源企业在外投资环境有很大的帮助。
结合过去经验来看,中外经济部门之间的合作,大都发生在高层互访并形成共识之后的一段时期,比如说一系列能源大单的签订。随着近年来国际形势变化速度较快,这种“蜜月期”的酝酿阶段和持续阶段较以往相比有缩短的趋势,通俗地说,就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前者如2016年菲律宾新总统突然访华,就出乎很多观察者意料之外,后者如2015年英国亲华的财政大臣奥斯本访问中国,但次年就因首相更迭而遭到撤换,一度令包括欣克利角核电在内的中国在英能源项目充满了不确定性。

因此,对于包括央地政企在内的政策与规划制定者而言,如果对沿线各国的情况此前不够了解,或是没有进行及时的跟踪,临阵磨枪上阵,恐怕难以在会谈中取得实质性进展,从而降低接触效率,延长沟通时间,贻误外交上的黄金时期,导致终的协调结果低于预期。由于中国能源政策的制定者过去将较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国内方面,而对国外的情况了解得相对薄弱,因此,为了对沿线各国的能源概况进行及时跟踪,其将会对这方面的信息会有一个较大的需求。这对于相关的能源智库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他们的研究成果既可以为政府提供政策制定依据,另一方面,也能为金融机构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从而助力于能源领域一带一路的下一个阶段:能源资金互通。
能源资金互通:商业银行入场是未来趋势
能源领域的金融互通是能源一带一路重要的环节之一,但却也是容易被外界忽视的环节之一。正如发展工业经济需要电力先行一样,进行能源设施投资也需要金融先行。可以说,资金的提供情况,对能源领域的一带一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以丝路基金和亚投行为代表的专项金融机构在近年来成立并扩张,包括新兴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专项投资基金在内,都已经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未来资产配置的重要方向,然而正如数据显示,虽然参与方较多,但现有的渠道仍然难以完全满足沿线国家能源基础设施对资金的需求,需要相关金融机构加大投放力度,而在这其中,有潜力的当属国内诸多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

与专注于配合经济政策、执行国家战略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不同,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性一直不高。例如即便是在前两年光伏项目电价较高之时,不少商业银行出于对一系列风险的担忧,仍然是无视其10左右的内部收益率,始终惜贷如金。但从长远来看,这类金融机构增加海外资产可说是大势所趋,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国内资产端僧多粥少。在增量方面,在2013年银监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出台后,社会资本密集进入银行领域,然而全社会的终端资产却没能实现与之匹配的增速。而在存量方面,纵观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在国内的资产端配置:人口拐点的出现决定了房贷终有回落之日,而同业业务则金融去杠杆的压力之下遭到限制。上述两点,都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着“资产荒”的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增加国外资产比重可说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作为能够提供稳健现金流的资产,能源基础设施将会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关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