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彭源长 陈学婧 执行:伍梦尧 徐秋玲 莫非
编者按
2017年,在我国经济增长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特别是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孕育发展新动能,挖掘增长潜力?连日来,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纷纷围绕经济转型升级、能源提质增效、强化创新建言献策。
提质增效 挖掘增长新动能
主持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如何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请各位代表委员谈谈自己的看法。
迟福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十三五”是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一个国家、地区,还是一个企业,主要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未来几年,适应大趋势,实现经济转型的突破,对企业、地区、国家来说,都具有决定性影响。转型得好,可以释放巨大的增长动力,实现可持续增长;转型得不好,错过了重要战略机遇,有可能带来比较大的风险。各方对经济增长比较担心,把“稳增长”看得比较重。短期“稳增长”“触底”固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经济转型挖掘增长的新源泉,释放增长潜力。
刘振亚:全国政协常委,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
以推动能源转型为突破口,加快构建能源互联网,推进能源、信息、交通三网融合发展,对于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三网互联互通、协同发展,可以创造巨大的规模经济和网络经济效应,这是三网融合发展的价值源泉。推进三网融合,既提升能源、信息、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又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为实体经济发展打造新动能,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钱锋: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上海市副主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建议未来我国特色的低碳经济的战略导向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健全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关键技术的创新体系,结合行业特点部署低碳经济发展的应用示范工程。
刘志彪:全国政协常委、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缓解中国经济运行中的“重大结构性失衡”,关键在于用改革的办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首先取决于政府对自身改革的决心和行动。大力调整政府的管理方式和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在减税费、减负担、松管制的同时,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出刺激扩大内需、增进发展信心和促进新动能崛起的作用。培育新动能。建设创新驱动国家,必须基于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构建基于内需的、以我为主导的价值链。这一战略的内涵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基于我国不断成长的庞大的内需优势,把各种生产要素“高水平地引进来”。即利用国内巨大的内需大力虹吸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二是以服务于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大规模地走出去”,主动地利用生产要素。
张大方: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建议加快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能源保障体系。长江经济带的清洁能源虽然在体量上规模可观,但利用效率却有待提升。要创新能源规划方法,建立一种“自上而下、集中规划”的政府规划机制,逐步改变现有的“自下而上、层层批准”的规划模式,由国家能源局直接国家相关规划研究机构(电力、天然气、石油、新能源),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能源央企以及科研设计院等规划研究力量,共同研究制定针对长江经济带实现基本现代化所需的清洁能源支撑中长期发展战略。
李永林: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天津石化总经理
“十三五”是我国炼油业转型升级、由大做强的关键时期,国内外的经营发展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已经不同以往,绿色环保,结构调整优化,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提质增效将成为国内炼油企业未来发展与生存的关键所在。中国炼油业的发展应从过去的靠产能扩张、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发展转向靠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的集约化发展,引导向大型化、园区化、绿色发展,采用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打造“智能型炼厂”。
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实施升级改造,大力发展低成本实现油品质量升级的技术与工艺组合,改进炼油工艺与装备,提高对劣质原油的适应性,提高炼油工业副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丁焰章: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是补短板,具体到能源领域来说,就是提高能源输送和系统调节能力,实现生产──输送──消费──储存等环节的协调发展。通过统筹送受端资源条件、市场空间、承受能力等,因地制宜地推动油气管道、输电通道建设,实现能源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结合调峰需求、站址条件等,优化储气库、调峰气电、抽蓄电站等发展布局,加大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力度,增强系统运行灵活性,提高系统调峰能力和运行效率。
潘桂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巡视办主任
一是形成市场整治常态化。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是一项重要的国家专项行动。成品油质量升级工作政策性强、涉及范围广、需要协调的部门和环节多,国家强势主导和各级政府强力推进是成功的关键。
二是对成品油质量升级项目审批开通“绿色通道”。建议国家能够加大对炼油企业成品油质量升级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出台提高贷款贴息的金融政策,开辟环评、安评、节能、职业卫生等行政许可审批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为成品油质量升级项目加快推进、合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创新 精准加力补短板
主持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应该抓住哪些关键环节发力,重点补上哪些“短板”?请各位代表委员谈谈自己的看法。
任亚平: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
蒙东地区具有电力优势,表现为量多、价优、绿色。按照国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工作总体部署,建议国家在蒙东建立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验区。
一方面,建立东北区域电力交易市场。
搭建交易平台,通过集中竞价变“独买独卖”为“多买多卖”。推动更多大用户直供或协议供电。有效推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东北区域能源工业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蒙东现有外送电力通道的送电能力,有效降低蒙东乃至东北地区企业生产成本。
另一方面,在东北的局部区域,依托当地煤、风、光等资源优势和已形成的产业优势,推进循环经济工业区电力体制改革试点,重点在输配电价改革、售电侧改革等方面,实现局部放权,把东北的电价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支持工业转型升级。
陈学东: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于质量,表现在产品寿命短、可靠性差,其原因之一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差。要改变这种局面,政府应切实发挥共性技术服务机构的作用,以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对标先进国家标准,高起点研制我国的质量标准,提升装备制造质量。
蒋耀平: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副部长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创新才能形成发展的新动力。到底能不能成为新动能?有没有发展潜力?潜力可以发挥在哪里?这些都是我们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为此,我建议,应该进一步释放国内需求,让供给侧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特别是加快服务性消费,拉动就业。面对新常态,我们更要挖掘新动能的无限潜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谢克昌:全国政协常委、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节能和提高能效是合理使用能源资源的佳途径之一,也是近期和中长期各国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举措。树立“能效是一种资源”理念,把节能贯穿社会各领域各环节,抑制不合理消费,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要推进非化石能源高比例利用。科学发展水电,立足自主、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完善可再生能源利用途径和机制,提高被消纳能力。
金东寒: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大学校长
改革需要为创新破障碍、定导向。现行的知识产权评价体系需要改革,才能让知识产权真正用起来,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动力。不论是专利发明数量还是商标申请数量,我国都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目前我国有数量庞大的专利,但实际转化率非常低。这与知识产权评价体系以数量论英雄的现状密切相关。应改革知识产权评价体系,要考虑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融合的紧密度,以经济转化利用效益来评价知识产权的运行效益。知识产权工作要从保护导向,升级至保护与运用并重的导向,企业才会更加关注知识产权的质量和布局。
王琛: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
创新成就来之不易,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国家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和要求掷地有声,改革创新不仅要在前端技术做大做强,更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上。
针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与扶持政策总有欠缺之处,可能导致科研工作做无用功,譬如在重大项目发布时,时间不确定、资金不到位、计划不周全。只有各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将政策福利落到实处,才能留住人才,留住推动科技创新进步的生产力。
徐一天:全国政协常委、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原政治委员
当前国企改革走出瓶颈,必须扎实解决好影响创新驱动的诸多问题。创新驱动首先要振奋精神,解放思想。必须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大量企业兴衰史证明,技术创新永无止境,能不能保持持续的技术创新投入,往往决定企业的命运。全面把握创新驱动内涵,着力抓好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创新驱动战略强调的是全要素创新。国企改革中,必须把管理层和运行机制革新摆到重要位置。拓宽融资渠道,推动经营理念、方式转变。抓住改革契机,促进管理机构瘦身提质。引资和引智结合,以开放视野遴选职业经理人。破解影响创新的制度壁垒,强化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