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能源日渐枯竭的背景下,生物质能被誉为继煤炭、石油、天然气之外的第四大能源。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统计,目前我国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为5亿吨标准煤。
与此同时,愈演愈烈的城市雾霾正在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而导致雾霾天气的元凶就包括秸秆焚烧和煤炭燃烧。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质发电作为一种既节约资源又保护环境的能源利用方式,迎来了发展良机。
不过,作为生物质发电龙头企业的凯迪电力,这一路的发展却并非坦途。困扰公司多年的燃料供应问题是否得以解决?生物质制油的前景究竟几何?公司的技术如何走向国际化?公司为何要突然跨界涉足页岩气?凯迪电力董事长李林芝就这些问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生物质发电量创历史新高
生物质技术用的都是工农业中没人要的垃圾废料,通过燃烧或催化,产出电力、油品等一系列清洁能源,实际上就是用技术创新及商业模式来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在凯迪电力总部办公室,一位优雅干练的女士用变废为宝来形容公司的业务,她正是记者本次专访的对象凯迪电力董事长李林芝。
今年6月28日,李林芝被推举为凯迪电力新任董事长。上任伊始,她的担子并不轻。
首先是业绩。2012年,公司净利润由2011年7.75亿元的高位陡然下滑至3444.15万元,跌幅达95.55,扣非后的净利也下跌86.66.
致使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生物质发电的燃料供应问题。虽然生物质燃料储量丰富,但分布过于分散,收集难度大,使得采购工作必须依赖大量中间商。由于燃料收购过程中出现了中间商腐败、恶意掺水、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公司去年不得不阶段性停产以整顿燃料收购工作。
与此同时,公司高管频繁离职也引发了投资者的担忧。从2012年初开始,公司在一年半时间内先后有6名高管离职。人事震荡加之业绩巨挫,公司股价也创下了近三年来的新低。深交所互动易上的交流平台一时充斥着投资者的质疑和抱怨,有人甚至对生物质发电是否具备商业化前景产生了怀疑。
不过,自李林芝上任以来,凯迪电力的情况却悄然发生了变化。
公司披露的数据显示,7月,旗下的生物质电厂发完成发电量9012.55万度,较6月增长53.64,而8月~10月的单月发电量都稳定在了1亿度以上,其中10月的发电量更是创下了1.56亿度的历史新高。三季报显示,公司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31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