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发电机网   请 登录免费注册
服务热线: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 企业专访 >> 探寻山东电力公司如何一天两项专利

探寻山东电力公司如何一天两项专利

时间:2013/12/19 14:33:00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添加人:admin

  11月11日,在第十五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上,由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申报的外观专利“变电站巡检机器人”摘得金奖。这是国家电网公司史上首次斩获的中国外观专利金奖,也是今年全国电力行业获得的唯一金奖。

  质变以量变为前提。殊荣背后,是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长期以来对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持。

  “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是电网企业永葆生机活力的长远之计。”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总经理李同智多次强调。 一份新近出炉的统计数据显示,仅今年前三个季度,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已获得国家授权专利684项,平均每天诞生两项有余。这一纪录,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继续保持领先水平。

  11月21日,记者走进山东省电力公司,探寻一天两项专利的诞生之道。

  “孵化器”是怎样打造的

  如果将科研、技术革新成果视作幼苗,那么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的苗圃里,业已千枝万叶竞春色。

  仅在去年,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4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1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10项。

  是谁,在打造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我们近几年科技创新成果‘井喷’,首先与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分不开。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后,国家电网公司根据服务经济社会的需要,加强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有计划地进行重点布局,使我们省电力公司能够集中有限的资源,发挥自身优势,搞科研、搞革新。”国网山东电力科技信通部主任李红梅表示。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执行层,国网山东电力的领导深刻地意识到,围绕中心工作,超前谋划,搞好全省层面的设计同样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

  针对变电站巡检机器人、无人机巡线以及有关电动汽车充换电、智能小区、智能电网等优势科研项目,国网山东电力保持大力度投入,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确保重点科研成果的孕育、破土、成长、成熟。同时,着力为科研创造引才、育才、留才的环境,激发创新的原动力。

  配网自动化的建设是国网山东电力科技创新的一大亮点,目前全省1700多个乡镇都实现了配网自动化。“不停电就是最好的服务”。早在3年前,李同智就提出要改善配网,提高科技含量,真正将优质服务的核心要义落到实处。

  “就在前不久,我们邀请来5位院士,参加省公司科技项目鉴定,规划设计需要明年重点培育的科研项目。”李红梅说。

  此外,为保障和鼓励基层开展技术革新,国网山东电力设立了技术革新专项资金和山东电力技术革新奖,引导广大一线员工参与科技创新;每年给每个市公司下拨30~50万元的创新资金,直接发给一线创新的员工,对创新项目的脱颖而出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以前不乏有基层员工拥有了某项创新成果,却不知道如何申报,甚至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李红梅提到,国网山东电力为此专门编制了《科技项目申报指南》,并将指南下发到各市县,为基层提供指导。

  不断优化的顶层设计,激活了基层科技创新的源泉。

  一本200多页的 《2012年度科学技术奖汇编》,让记者看到了临沂供电公司方兴未艾的科技创新热潮。说起这一个个产生于生产一线的创新项目,临沂供电公司运检部副主任李彪连说了公司的四个“开放”:对职工的创新行为持开放的态度,不怕创新点小,就怕职工不去想;对创新成果的推广持开放的态度,大力支持成果转化到实际生产中;在对外合作方面持开放的态度,支持职工与科研院所共同研发;对成果的申报持开放的态度,通过各种奖励来激励创新。

  “开放”带来的是累累硕果,仅临沂供电公司客服中心副主任刘学强的创新,就已创造了过亿元的价值。

  烟台供电公司总经理王如伟说,2007年前后,全公司每年也就申报技术革新成果10个左右,但现在一次申报就能达到70多个,甚至一个车间、一个班组就要申报十几个,这让管理人员忙不过来,只能邀请专家组织评审,优中选优。

  当创新成为习惯

  对于只有初中学历、已经54岁的昌乐县供电公司员工韩龙吉来说,在实验室里搞科研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然而,“创新达人”的光环依旧落到了他的头上——12项国家专利,这是他钻研半生的成果。为表彰他的贡献,昌乐县供电公司拨专款建立了“韩龙吉创新工作室”。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科研人员的事。”国网山东电力大力倡导的这个理念在韩龙吉身上得到了印证。

  “日常积累的大量经验,是我们创新灵感的主要来源。”韩龙吉告诉记者,他工作时碰到难题,便习惯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促成了技术革新。

  韩龙吉带的十几个徒弟,多数是新入职一两年的大学生。如今,他正以培养接班人的心态,将自己的“习惯”传承给徒弟们。这种“习惯”养成后,将会带来丰厚的回报。昌乐县供电公司规定,要让长于创新者“名利双收”——不单有物质奖励,在评先树优时,创新成果更是重要的加分项。

  与韩龙吉一样,东营供电公司配电运检室的陈冰峰也有着自己的 “习惯”。

  他喜欢随时随地思考问题,一次,在家里上卫生间时,灵感突来,于是发明了一种夜间抢修时方便杆上照明的工具。

  “以前有过那么一段时间,搞创新是任务。现在不同了,都是大家主动去做,‘要我创新’变成了‘我要创新’。像我们班组,甚至在革新工器具方面与大学科研人员、厂商都有合作。”陈冰峰说。

  “装表接电天天干,我就想,有些工具和工艺是不是可以改进一下?”日照供电公司营销部计量室装表接电班班长庄强,通过一个以圆珠笔为材料的小制作就有效地避免了接错线的情况发生。作为日照市的十大金牌员工之一,他已拥有多个创新成果和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

  “我要创新”正成为国网山东电力的一种思潮。“在我们这里,创新氛围真的很浓,几乎是全员参与。”潍坊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二次检修班的班员王鑫深有体会地说。

  王鑫所在的班组共有25人,其中35岁以下17人。拥有本科、研究生学历的青年员工不缺乏理论知识,在创新实践中相较于老员工颇具优势。每到业余时间,部门的实验室里总不缺乏鼓捣小发明、小创造的身影。

  “应该说,这几年我们在科技创新上取得的最大成就,不在于哪一项发明、哪一种革新,而在于培养出了浓厚的创新氛围。”潍坊供电公司总经理孙敬国表示。

  从科技支撑走向科技引领

  “这项工作在推进过程中,能不能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这个科研项目,能不能产生更多的创新点、更多的专利?”“这项科技创新,能不能更好更快地应用到生产一线,产生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论分不分管具体的科技工作,国网山东电力的领导班子,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已成为习惯。

  前不久,党委书记于良民带队到气象局去交流,此行的目的是探讨如何把气象信息融合到电网的安全运行中。对这项有关信息的工作,他同样提出了科技创新的要求,确保先进、实用,有实效。

  科技创新不分你和我,科技创新与日常工作齐头并进。在科技创新上的精耕细作,使国网山东电力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以山东电力科研院研发的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为例,光是由其产生的专利群,就包括10项核心发明专利,33项外围专利。

  “目前我们研制的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60多座变电站推广使用,成功发现了大量的设备缺陷和故障,备受客户好评。”山东电力科研院科信部主任武国栋介绍。

  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让山东电网更坚强。±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方式研究及带电作业工具研制等10余个项目,全面应用到银东直流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中,确保了“外电入鲁”大通道的安全运行。500千伏岱宗变电站被国家电网公司列为“两型一化”智能示范站。智能配网建设全面展开,智能用电、智能园区、智能小区试点建设顺利实施……截至2012年年底,国网山东电力新技术推广应用项目比例已达83%,科技进步对推动电网建设、保障电网安全、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赢利能力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使公司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连年创出新高。

  基层技术革新方面,国网山东电力正着力搭建共享平台,推动革新成果的普及应用。

  “前段时间,我们将41项创新成果的发明人请到济南,让他们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评选出十大成果,将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李红梅称,“下一步,我们计划在网上办公系统开辟空间,将全省供电系统的创新成果放到上面进行展示,进一步拓展共享平台。”“我们的最终方向,是从科技支撑企业发展,走向科技引领企业发展。”国网山东电力总工程师牛进苍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十二五”期间,国网山东电力将继续加强战略性、关键性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开展高压带电作业机器人实用化、电动汽车过程仿真、新能源并网等研究,并持续深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成果转化和利用率,为打造现代化企业夯实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