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获悉,5月26日,安徽省能源局发布安徽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中提及八个重点任务: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有序发展燃煤火电、加快建设智能电网、不断优化调峰能力、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着力提升创新水平、持续推进体制改革。
持续推进体制改革任务中指出:根据国家和省电力体制改革总体部署,按照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统筹规划、市场导向,保障民生、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科学监管的基本原则,稳妥推进全省电力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电价改革,做好输配电价测算和监审工作,分步实现公益性以外的发售电价由市场形成;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高电能利用效率;完善市场化交易规则和准入退出机制,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制度,实现电力市场公平有效竞争;组建安徽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对现有的电力交易中心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交易机构进一步独立;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建立优先购电和优先发电制度,实现除优先发电权以外的非调节性发电计划基本取消;稳步推进售电侧改革,通过试点示范,逐步向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放开增量配电投资业务,调动电网企业和社会各类资本参与配电网建设的积极性,有序向社会资本放开配售电业务,实现配电售电多元化竞争。
一起来看文件全文:
安徽省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
前 言
电力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是人民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电力的安全稳定供应,对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促进我省电力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家《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安徽省“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等,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内容涵盖水电、煤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各类电源和输配电网,重点阐述“十三五”时期我省电力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十三五”电力发展的行动纲领、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指导文件和布局重大电力项目的依据。
本规划基准年为 2015 年,规划期为 2016-2020 年,展望到2030 年。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进行滚动修编调整。
一、发展基础
(一)取得成绩
电力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十二五”期间, 全省电力工业发展规模迈上新台阶。截至 2015 年底,全省全社会用电量达到 1640亿千瓦时,发电装机达到 5153 万千瓦。 “皖电东送”规模达到 1288万千瓦;新能源实现较快发展,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含垃圾发电)装机分别达到 130、 135 和 84 万千瓦; 110 千伏及以上线路合计 4 万公里,变电容量 1.35 亿千伏安;人均装机达到 0.83千瓦,人均用电量达到 2669 千瓦时。
电力装机结构持续优化。 “十二五”以来,全省新增装机 2220万千瓦。煤电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由 2010 年的 94%下降到 2015年的 85%; 30 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比重由 2010 年的 89%提高至 94%, 60 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比重由 2010 年 60%提高至72%。首台百万千瓦级铜陵电厂 5 号机组、超低排放安庆电厂二期项目和首座百万千瓦级芜湖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建成投产。风电、光伏发电装机从无到有,包括常规水电、抽水蓄能以及风电、光伏等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所占比重由 2010 年的 6.3%提高到 12.4%。
电网配臵能力明显提高。 建成投运世界首个同塔双回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皖电东送” 淮南~浙北~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建设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加大 500 千伏、 220 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力度,全省骨干网架全面实现了由 220 千伏向 500 千伏的跨越,基本形成了分层分区运行的电网体系。通过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全省户均配变容量由 2010 年的 1.2 千伏安提升至 2015 年的 2.0 千伏安。
电力节能减排达到新水平。 “十二五”期间共关停小火电机组13.7 万千瓦。推进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 2015 年全省煤电平均供电煤耗 301 克标煤/千瓦时,较 2010 年下降 21.4 克标煤/千瓦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14 克标煤/千瓦时;全省电网线损率 7.42%,比 2010 年下降了 1.72 个百分点。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累计达到 68 亿千瓦时,等效节约 205 万吨标煤。 电动汽车充换电 272万次,充电电量 7631 万千瓦时,替代燃油 5450 万升。
电力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十二五”以来,我省发电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机组容量、参数、效率、环保性能、节水等技术指标上不断突破和提高。超超临界机组加快推广应用,循环流化床、脱硫脱硝等先进技术全面推广。特高压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调试等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实际应用,淮南~上海1000 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建成投运,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光伏逆变器、新型动力电池等研制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