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政府日前出台《关于贯彻〈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生态工业强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到2025年,基本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制造业辐射中心和区域经济增长极,全省制造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显著增强,产业层次和质量效益大幅提升,重点行业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成为普遍模式,单位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培育形成一批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的千亿级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
《意见》指出,实施智能化改造、创新能力提升、两化(信息化、工业化)融合、质量品牌提升、绿色制造、制造业服务化、人才培养七大重点工程,打造制造业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在烟草等重点行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加快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推广应用,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引导具有较好基础的装备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加大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推进“云南制造”质量品牌建设。
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高原特色农特产品深加工五大领域,《意见》明确,要打造国家级高档数控机床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公交以及短途、小型、城市家用代步等新能源汽车,加快推进特高压、超高压电力装备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小型多功能耕作、播种、植保、收获、加工等高原特色农机,积极推动污水处理、饮用水净化、水资源再利用等节能环保装备研发制造,引导和鼓励企业将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应用于智能制造;以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为重点,加大有色及稀贵金属、非金属、稀土新材料的研发应用,加快新材料工业发展,加速把云南省打造成为国内重要、国际知名的关键基础材料和新材料产业基地;全面实施“云上云”行动计划,加快发展电子信息、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小语种信息技术;强力推进三七、灯盏花、天麻、滇重楼等该省道地药材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大力挖掘彝药、傣药、藏药、苗药等民族药资源,推进“云药”名方名药二次开发,把云南省打造成国家级重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培育“云品”特色食品加工业,系列化开发茶、酒、糖、木本油料、咖啡、野生菌、畜禽等高原特色食品,打造高原特色农产品(000061,股吧)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大力培育“云品”特色产业电商、农产品定制等“互联网+”新业态。
《意见》强调,要建立云南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各州、市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任务落实到位,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完善金融扶持政策,鼓励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全面推进制造业领域深化改革,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营商环境。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次,提高竞争实力,推动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三大战略定位,抓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等重大机遇,顺应产业变革新趋势,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核心,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分层次、多维度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应用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加快构建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制造体系,建设生态工业强省。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有关支持政策,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立足实际,开放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切实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我省地缘优势,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强多方位合作交流,提升制造业国际化水平。
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紧扣《中国制造2025》的方向和重点,强化分类指导,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点带面,多层次、分类别推进和实施智能制造,提升全省制造业智能化水平。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机制,积极搭建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各类互联网平台,强化联合攻关、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推动制造业绿色化转型。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生态工业强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到2025年,基本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制造业辐射中心和区域经济增长极。全省制造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显著增强,产业层次和质量效益大幅提升。重点行业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成为普遍模式;单位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培育形成一批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的千亿级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