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的碳减排已经走在路上,但由于历史包袱过重,要想在短时间内完成产业转型升级,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北京一打喷嚏,河北就要吃药。” 在河北省采访时,记者经常听到采访对象抱怨,河北省承担了太多责任,外界看不到河北在节能减排上所做的努力。
河北省毗邻北京市和天津市,地区经济却远远落后于京、津两地,为了求发展,当地走上了一条依靠钢铁和水泥等重化工业,以伤害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之路,在全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期时,地方GDP也同步高速增长。
进入2013年后,多地爆发大规模的雾霾天气,毗邻北京市的河北省因其粗放式发展成为众矢之的,但木已成舟,河北省要在短时间内摆脱原有的发展模式并不容易。
在当地人看来,河北省就像一只负重而行的蜗牛,试图甩掉身上的重壳,努力往前爬。但由于历史负担太重,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而与此同时,外界对河北省的碳减排却寄予了厚望,进一步加大河北省的压力。
在去河北采访之前,对当地的节能减排工作,记者是带着审慎,甚至质疑的态度。到达河北之后,特别是在深入到三个市、三个县的政府主管部门和多个企业采访后,记者发现,现实远比想象中复杂。
河北省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工作。从数据上看,当地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重点企业脱硫、脱硝和除尘项目582项,155家重点污染企业建成在线监测系统,关停取缔重污染小企业8347家。同时,与各设区市、省直管县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各设区市也制定发布了本辖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此外,与所辖各县(市、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颁布实施了严于国家标准的河北省《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钢铁企业主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这些措施不能说不严格,但却都只是短期内的治标之策,要想治本还需要下大力气在产业结构调整上。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在河北省内率先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用七年的时间摘掉了“建材之都”的帽子。河北省希望能够在全省复制鹿泉模式,但由于新的接替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政府能够腾挪的空间非常有限。从目前来看,最现实的办法是,通过行业整合降低高耗能行业的能耗,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及其他新兴的接替产业。
但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大幅压减传统产业的产能却会对地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在河北省工业中占比较大的钢铁、水泥和平板玻璃产业,在支撑起地方财政收入的同时,也是解决当地老百姓就业的大户。
记者在河北采访时发现,一些地区、一些产业和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自我转型,形成各自的成功经验,比如鹿泉的产业转型结构、雄县地热开发、河北钢铁节能减排等。当然,这些点上的成就还不能解决河北面临的面上问题。
应当看到,河北重化工产业比重偏重的客观现实,一些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打了折扣。比如一些地方迫于财政税收的压力,和官员与相关企业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对小水泥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河北省的碳减排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地方经济转型升级,避免负面影响,不仅考验地方执政者的智慧,也考验中央决策层的前瞻力。不妨多给河北一些时间,让河北省在全省复制和推广这些点上的成功经验,最终更多与河北有着类似经济结构地区将因此受益。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河北省通过走发展重工业的道路,成绩斐然。它走过的这条路,不仅有诸多同行者,而且现在还在被一些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效仿,河北当下面临的问题,也是众多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产业地区的困惑,未来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地方陷入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能两全的困境之中。
我们关注河北省在节能减排、产业转型升级上的一些闪光点,也关注河北省产业转型面临的困难,就像当地人所说,河北省的碳减排之路已经在路上,需要外界理解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