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火了,柴静的一次完美公共事件营销让雾霾话题在朋友圈全面引爆,能源界也不例外。煤炭、石油在沉默,特高压、光伏、风电在欢呼,核电朋友圈集体狂欢。
“核电那些事儿”率先发言,发出“核电人,雄起!”的号召,强调“核电作为清洁能源的意义,就在这里”,并赋诗一首抒发情感,关键词包括:停下、哀痛、如果、至少、保护和蓝天。BTW,今天值班的主页君应该是双鱼座的,和全国两会一样的星座。
“中国核能”显然思路更为解放,也更猛烈,以《致敬柴静,我们呼吁:应对雾霾,发展大规模集群核电》——一看标题,借势营销,搭车宣传非常明显。作者时家林,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山东电力集团出身,与国家电网刘振亚董事长同门,难怪格局一下子就大了不少。
国核的“728青年”以《核电使命》入题,详述核电技术进化史,AP1000和CAP1400自然是主角。中广核的一南一北两个核电站则同时发声:“红沿河核电”的视角有些与众不同,对“穹顶”——这一核电建设的专业名词进行了解析,阐述了核电对于治理雾霾的重要意义,显得更加理性和思辨。“防城港核电”引用了“核电那些事”的那首诗,加上了“天更蓝、水更清”和“相信科技的力量”等感性的辞藻,继续强调核电的作用。“核电圈”则另辟蹊径,不想随大流地抒情,利用穹顶的噱头,讲述核电建设期核岛内的“雾霾”治理问题,这个小编肯定是在生产一线干过的。
不过,核电圈一篇唱好之下,“小韩核电观察”还是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舆论是战场,核电圈别那么乐观》,直言核电治理雾霾的逻辑主要还只是核电圈的自说自话,还远未获得普罗大众的知晓和认可。况且,在当前复杂的舆论环境之下,老百姓对核电的信心也很成问题。他建议除了政府公关和游说,加大核电对大众的公共营销力度也是可行之策,小苹果和湖南卫视到访大亚湾就是案例。未来,核电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走到聚光灯下,走到质疑、辩论的前台,甚至与反对者面对面,用大众听得懂的语言自己?
的确,理想很丰满,显示很骨感,事情远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基本上,借由《穹顶之下》的轰动效应,核电行业想着重强化宣传在雾霾治理、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竞争力方面的作用。但与此同时,风险牌、事故牌等软肋也不是公众容易忘掉的,国际社会对待核电的态度也是喜忧参半,进退之间。甚至可以设想,借由此次《穹顶之下》的营销手法,有组织地操作反核议题并非不可能,这在国外乃至台湾、香港地区早已有之。环保主义的兴起,对核电的公众接受不仅是机遇,也更是风险。
轰动效应之后,问题还在那里。雾霾需要每个人的行动和改变,核电行业和企业也需要改变。除了屁股决定脑袋的支持和宣传,核电行业还需要做更多的事情,无论是在安全方面,还是在环保方面,千万不要以为核电具有天然减排属性就高枕无忧。核电不能把自己等同于风电和太阳能,核电既然想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当然也必须做得更多。
各家核电企业近年来在核电的公众沟通和大众传播方面已经着力很多,成效不必赘述。但究其传播和沟通路径,还没有完全跨过专业与大众的分野,很多时候还停留在自说自话的程度。科学家和行业声音主要还是在政府或业内转圈,没有得到外部群体的充分响应和参与,公众参与和对话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此次《穹顶之下》给核电行业的最大借鉴或许就在这一方面,科学家和专业群体的意见如何通过更加有效的渠道和群体与大众进行对接,应该是核电行业未来尝试和努力的方向。当然,相比“环保”和“雾霾”的政治正确,核电话题的大众关注度可能没那么高,操作起来肯定会更加复杂,需要对公众情感和心理倾向有更加精准的把握,对传播内容的生产和渠道有更加专业的掌控。这并非不可能。
回到《穹顶之下》,柴静说,“每次在夜空中,看到这颗星球孤独地旋转,我总是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依恋和亲切。将来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的孩子还在其中生活,这个世界就与我有关,所以我才凝视她,就像我凝视你;所以我才守护她,就像我守护你......”
柴静展现了爱,我相信这是真诚的。
雾霾对人类是很大的事情,但从整个地球历史的角度来看,雾霾不过是沧海一粟。其实,科学家们正在思考的也不仅是下一代的事情,而是百年、千年甚至万年后人类社会和地球的事情。科学与技术正在不断提高人类分析、预测未来的能力,以及研发更有效获取生存所需资源的能力。但同时,我们也知道,人类社会必须创造一种均衡来平衡社会中的各个地区、各种活动,让其沿着更多创造、更加道德的轨道前进。
这或许才是破解雾霾和一切问题的解决之道,“爱”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