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锂电池隔膜的设计产能已经远大于所需产能。几年后,会有一半以上的隔膜企业倒闭。当国内为数不多的锂电池隔膜上市公司沧州明珠的副总经理谷传明在首届中国锂电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上说出这些时,台下嘉宾无不感到一股熟悉的凉意。
这样的凉意早已出现在了锂电池的整个生态体系里。这是一条不健康的产业链。国内18650电池最大的供应商之一创明电池技术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程建良说,蒙上新能源神秘面纱的锂离子电池相关产业,目前只能让企业家们活在以前的梦里。
隔膜这个不算大的行业,一度是锂电池四大材料中技术壁垒最高、毛利率最高的一个领域,也是国内厂家进行进口替代最晚的一个领域。
现下,在不断蚕食外资厂商份额的同时,国内隔膜企业也正为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不断下滑的毛利率而犯愁,而进口替代也被卡壳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蚕食外资份额
大概两年前,我们还曾经被日本供应商在隔膜上卡过脖子,要求提前两个月付款,即便如此还交货不足,影响生产。但现在韩国、国产隔膜都很给力,各自有清晰的定位。国内一家电池企业负责人曾公开肯定国产隔膜为国内锂电池企业摆脱不平等所作的贡献。
锂电池隔膜三巨头依靠技术优势依然占垄断地位,但是市场份额已经开始下降。谷传明说,出于成本压力,加之国产隔膜质量提升,几乎所有的锂电企业都在试着导入国产隔膜。
数据显示,国内进口隔膜在1.2亿平方米左右,所占比例已经由前几年的75%下降为50%左右,目前国产隔膜的市场规模为8亿元左右。
尽管还存在差距,但通过走"先求有、再求精"的路线,国产隔膜挤进了发达国家掌握的领域,国外隔膜企业普遍感到中国企业的压力。谷传明说。
但在这一数据之外,业内人士均向记者表示,国产隔膜则大多集中在山寨手机、电动工具、移动电源的中低端应用,国产隔膜仍有太长一段路要走。
冲着高达70%的毛利率,近两年企业蜂拥而至锂电池薄膜产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顾问投资部总经理吴辉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有40~50家企业有投产计划,真正量产销售的在十几家左右。
目前的成品率就很低,1万平方米的产能可能只有40%~50%的成品率,产能利用率更是低于这个数字。吴辉说。
谷传明也表示,绝大部分企业公布的产能和实际产能有相当大的出入,实际国产隔膜的收益率非常低。
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分析,预计2013年全球隔膜用量在7.5亿平方米左右,而国内隔膜设计产能已超过8亿平方米。
目前处于隔膜第一梯队的日本旭化成、东燃、美国Celgard把控着全球74%的市场和高端隔膜,第二梯队韩国SK、宇部兴产也逐渐打入三洋、松下、LGC、SDI的供应链,而目前国内锂电池隔膜企业规模稍大的有新乡格瑞恩、金辉高科、星源材质,产能分别在2亿平方米、1亿平方米和8000万平方米,沧州明珠总产能为7000万平方米。
现在隔膜的毛利率能达到30%已算高,与之伴随的是激烈的价格战,从两年前的7~8元/平方米,降到现在的4元/平方米。国产的什么价格都有,根据质量水平不一样,进口的好一点,国内有些甚至1块钱都有。谷传明说。
进口替代不一定是技术有多好,只要价格便宜一些,技术稍微差一点,电池厂家愿意接受就可以。关键还是要看他们进入到哪些客户供应体系中,在应用中有没有问题。一名券商分析师说。
深圳一家电池厂家技术总监告诉本报记者,目前他们在消费电子领域较多采用国产隔膜。成本比较低,小的、中低端的国产还可以,但大的,因为安全性原因,就不好说了,动力电池很少用。
系统性难题
进口替代作为每一家隔膜生产企业的目标,离现实仍然遥远。
沧州明珠近日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锂电池隔膜项目此前申报的专利已陆续获得通过,目前公司生产的隔膜产品达到了部分厂家的要求,实现了替代进口。